這幾天把之前照的一堆照片後製一番後,終於在今天把所有照片上網了。(indy.liu, indy.liu2, indy.liu3; 這是沒錢 go pro 的狡兔三窟)
原本是用 freeware -- GIMP 在後製一些(應該是一堆)沒照好的照片,大多是處理曝光失準的問題;用 GIMP 處理沒什麼大問題-- layer, screen, overlay, 加加減減的,大概都還可以把不太誇張的照片修一修。不過後來開始照 RAW 檔後,GIMP 沒辦法吃,最後只好投入 dark side (唉~~你應該知道我指的是啥),重回 photoshop。
Photoshop CS2 功能真的是很強大;不過目前我主要應用的功能是 Bridge, Camera Raw, Actions。Bridge 是這一版 photoshop 內附的軟體(應該算是CS2 suite中的一個軟體),取代了前一版 browser 的功能;最大的好處是可以和 photoshop 分開使用,就是當 photoshop 在進行 batch actions 時,你還可以用 bridge 做別的事(前提是記憶體要夠)。Camera Raw 是我改用 photoshop 的主要原因,因為它可以吃各家的 RAW 檔(不過要升級到 CR 3.2 才可以吃 D70s 的 .nef 檔)。RAW 檔大概是高畫質 JPEG 檔的四到五倍大,其最大的好處就是容許較寬廣的後製空間(後製時較不易失真,且不會影響檔案本身)。對於我這種連曝光都還不太會拿捏的新手而言,在 Camera Raw 裡調整 exposure 是一件滿快樂的事(可以調整於正負四級之間,但大部份正一以上顆粒就滿明顯了);除了 exposure 之外,Camera Raw 還可以做許多亮度或色彩上的調整(white balance也是重點之一,拍 RAW 時相機應該都不必理白平衡了吧?我都在 Camera Raw 調)。修片修完之後,接著就是要匯出成適合使用的檔案,並且再利用 photoshop 銳化(sharpen)一下照片(我也是前幾天看書後才知道,數位照都是需要 sharpen 才會好看的)。這些匯出銳化的動作,做一次就夠了,之後就交給 photoshop 的 batch actions 就可以了。
這幾天我就是在看書學習如何利用 Camera Raw 修片,並且利用 Bridge 和 Photoshop 建立 workflow。Workflow 在剛開始建立時總是比較辛苦的,但是習慣之後應該就可以節省很多時間。
每個人的 workflow 都不相同,我把我目前照相後製的 workflow 紀錄一下:
1. 用讀卡機讀取 CF 卡中的相片。
2. 用 Bridge 檢視存入硬碟中的相片,以確保每一張相片有確實寫入硬碟。
3. 將所有照片加上版權著記。
4. 利用 Bridge 的 filmstrip 檢視模式瀏覽相片,並加以分級,有保留價值的加以一個星號;反之則不加星號。
5. 將有標記一顆星號的相片以 Camera Raw 調整。
6. 調整完畢後,再度以 Bridge 瀏覽,欲上網的照片加以兩個星號;並依不同銳化需求,分別標以不同顏色的 label。
7. 篩選出兩個星號的照片,並依照不同顏色的 label,予以不同銳化,並存成 JPEG 檔。(此步驟利用 photoshop 的 Batch actions)
8. 將銳化後的 JPEG 檔,利用 FastStoneViewer 縮小尺寸,以利網路瀏覽。
9. 再用 Bridge 檢查沒有星號的 raw 檔,若真無保存價值,則刪除之;其他有一顆星以上的照片則燒錄保存之。
很清楚的,速率決定步驟在於第五步;尤其是拍照時不用心的話,就必須花較多時間拯救相片(還不一定救得回來)。在把相片後製的 workflow 建立好後,也該是回歸基本面 -- 繼續鑽研攝影技巧 -- 的時候了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